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誰?/宮部美幸

Photobucket

  一邊讀著,一邊思緒卻總是飄到另一本令我難忘的小說上。這兩本小說的主角是如此相似,而面臨這一杯小小的幸福水杯,姿態卻是如此相異,不禁讓我懷疑著,這該算是小說性質的差異,還是男性作家與女性作家的差異呢?同樣是在不經意之下認識了有錢的女方,進而開始了一個受人欣羨的上流生活。接受岳父的援助成立了家庭,而自己的原生家庭似乎就這樣再也看不見了。與妻子育有一女,對女兒保護週到......相似點僅此而已。接下來,便是兩本那麼截然不同的小說了。

  然而,儘管情節不同,但作為主角的兩名男性,思考中所具備的元素卻相當相似。僅有一項,或許也就是那麼一項,成為兩名主角思考上的分歧。

  也就是,為誰而活?

  這個問題始終都是大哉問。無論是回答為自己而活,又或為別人而活,似乎都需要一種再深刻不過的反思之後才得以成立。但反思並不總是存在的,更何況是深刻的反思。人生,若說是電影,也只能說是一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完結的藝術片,總令演員也昏昏欲睡。面對戲裡戲外都分不清的彆腳演員,要我們去丈量何謂深刻實在也是一件太異想天開的事。

  離題了。

  我一直在想,書名的「誰?」指的是什麼呢?犯人是誰?不,應該不是吧,雖然說也蠻有可能,但小說中雖然有案件,也有人去世,整體來說卻離傳統的緝凶犯罪小說還遠了那麼一大截。誰是幕後黑手?讓司機家姊姊兒時夢饜不斷的人物?這好像也挺接近的,但卻不足以支撐起整本小說的重量。

  到頭來,這個「誰?」或許也只能成為一個模糊的問句,而與之相匹配的答案,也終究是一個模糊的"somebody"。犯人是誰?是某個學生。綁架犯是誰?是某個人。小說,甚至人生裡來來往往的,最終都可以用個模糊的形容詞帶過。

  而在這麼多模糊的人影中,最讓我注目的,或許是綁架犯也說不一定。我想著,那人與先前提到的那本小說中的某角色其實處在一個異常相似的位置。他們都被狠狠的傷過,雖然有積極與消極之分,但之後卻再也沒從那種傷害中復原。注視著這樣的角色--特別是以主角杉村這樣的人來注視著這樣的角色,讓人有種悲涼無常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若是持續的發酵著,那麼最後一場所謂「口香糖般」的衝突場面,或許也並非那麼難以理解了吧。雖然厭惡,但是卻能理解那兩人在面對宛如幸運兒般的杉村時的心情。想必是一股莫名所以的憤怒。這股憤怒其實毫不正當,但或許正因為它毫不正當,所以才能氣憤的理所當然。相較之下,杉村可真是一個好優雅好教養的人,老實說真的挺佩服他。

  《誰?》其實還頗有處處機鋒的味道,加入的懸念也挺有趣的(真格的,普通人的幻想vs實際經歷不過也就是這樣吧。)恩田陸說她想寫像《細雪》那樣厚而無事的小說,老實說除了恩田陸外,我也很期待看到宮部寫出一本「厚而小事」的作品。那想必非常的溫暖。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