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1+1 初讀與再讀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確度》

1+1 初讀與再讀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確度》


我等或將不致太輝煌亦未可知
-讀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確度》


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人皆有死。

那為什麼,死神還要特地出動,去認定誰要不要死呢?

這樣說來,死亡也許不精確。而死神的判定便會讓一切變得精確嗎?

下雨天的時後,好聽的音樂,穿梭在雨幕中的死神。

那好像皆是順理成章之事。

冷調死神「千葉」,近乎透明的存在,無愛無感,處身在一群性格強烈的角色中-癲狂失愛之青少年、帶上眼鏡遮掩美貌之美少年、帶衰老婆婆……,正因為他的無色,反而使他的存在如此獨特,讀者仰賴他的凝視綜觀事件發展,他是眼睛,他同時是手腳,因為事件的發展,也許連他自己都不甚清楚,涉入事件的同時,「關係」與「改變」便發生了,不可能存在而沒有影響任何事情,<旅途中的死神>若非是死神介入,逃亡少年如何能夠攔下一名剛好供吃供住,還能聊天的肉票?<暴風雪中的死神>更因為小小山莊乃是死亡密集度最高,也就是死神密集度最高的地區,那些來去自如沒有一點責任感的死神轉移了鎖定兇手的選擇性。甚至那些只是淺交而未有進一步行動的調查對象,至少,「千葉」的出現使得那些顫步於死亡懸線上走索的人們,逼現內心深藏的希望。

死神擁有評斷人類生命存有的力量,但他不知道,此刻進入他人人生的那一剎那,所體驗之事的發展將會如何?在那極端的不精確中,反而構成閱讀小說的吸引力之一,<暴風雪中的死神>中貼近暴風雪山莊殺人事件、<旅途中的死神>讓刺母又殺人的衝動少年綁了公路上狂飆、<戀愛與死神>中美少年幫助少女脫離跟蹤狂掌握,閱讀的吸引條件變了,我們知道主角是誰,我們知道角色會死,在結局了然的情況之下,「事件」的後續變化反而讓人懸心不下,他們如何死?死神闖入的那個他們人生懸而未決的片段,又要如何了局? <死神與藤田>中黑道火拼結果為何?<旅途中的死神>少年一路逃亡是為了誰?<暴風雪中的死神>中誰才是真正的兇手?<死神V.S.老婆婆>老婆婆得知死亡將臨,卻拜託死神到處幫他拉客,讓店裡生意看來比平常好,這又是為什麼?這樣的書寫無疑是巧妙而更加刁鑽的,他告訴你部分結局,而又另外塑造了另一樣懸而未決的事實,要到最後使能知,死神的精確度在此反而毫無用處,死神亦如常人,因為除了死亡之外,他們無法得知最終的結局。

死神所負責的案例有兩個選擇,認可或放行,被認可者死亡,所放行者繼續存活。如果選擇只有兩個,非A即B,精確性確實大大提升。但我不免想,其所認可死亡者,又要如何證明,死神的決定無精確性呢?人不會再死第二次,死神的精確性可以由其放行者確認其確實值得放行,從另一方面而言,亦因他無從反證。活著固然可喜,但死亡呢?那精確是否亦是最大的模糊?(能夠繼續活著,總能有些好事發生吧?),結束閱讀以後,我腦中所浮現,是詩人 弦的詩句:「我等或將不致太輝煌亦未可知」,在那不住湧冒出的「或將」、「不致太」、「亦未」這般不確定的氛圍之中,卻又有一種定定的「這麼著」便這樣浮現心頭。如此精確。


書名:《死神的精確度》
作者:伊坂幸太郎
譯者:葉帆
出版:獨步文化 2006


= = = = = = = = = = = = =

以上是之前第一次閱讀發表在blog的心得

這一次簡單的翻閱,我忽然發現,我其實蠻喜歡<死神V.S.老婆婆>這一篇故事。老婆婆得知死亡將臨,卻拜託死神到處幫他拉客,讓店裡生意看來比平常好,這又是為什麼?那個原因當然要閱讀到最後才會打從心底湧出一陣感動,我很喜歡這段,老實說,我一直對這一本書不太有感覺,知道要重新閱讀,非常的抗拒。細細回想起來,大約是,我是個見不得人好的人,尤其那個「好」的人恰好又是故事主人翁的話-這裡的好可以代換為完美、全能、有神秘身世又有俊美外表並兼超級能力balabalabalaba-由這可以看出,作為一讀者,在某種程度上,他的厭惡其實不很「精確」,充滿某種純粹意識上與可能是閱讀惡癖好之任性。也可以想像,長久這樣不「精確」下來,他的閱讀版塊與知識教養會如何的「歪斜」,好聽一點那可能會被稱為某種「個人風格」,實際來說,就是閱讀上的偏食,代表當他面對某種物事或是人生某個段落時,會產生一種預料之外的落差。也就是說,也許整個人生,可以從這一點點閱讀的慣癖中看出點端倪。而當一名不精確的、歪斜的讀者捧起一本名為《死神的精確度》的書,當他讀到書中某個橋段,老婆婆且對死神說:「這樣就好,要求太多,上天會懲罰的」 、「所有人在我眼中都是好孩子」,那樣動用了「這樣就好」、「所有人」等不精確辭彙的台詞,卻那麼美好,而精確的,接上了這名不精確讀者心裡某根弦。這倒真的是一件極為有趣的事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