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弄堂如果能說話,說出來的就一定是流言。”(p.22)
先說別的,好久沒看一整頁齊頭不分段的小說,眼花撩亂之餘,還常常不小心讀錯行,排版清爽大方的版面較得我心,至少不會看到鬥雞眼。
閱讀《長恨歌》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樣的故事好像在哪也聽說過,是文字風格,抑或是老上海一貫的氛圍引領我有此認知? 我不確定。 還是會寫這類小說的作家,說故事的方法其實大同小異… 十分肯定沒讀過王安憶的作品,但老覺得看到熟稔的影子。
《長恨歌》先從景(上海)後寫到人(王琦瑤),讀者跟著王安憶的文字,穿過曲折迷宮似的上海弄堂,鼻頭充斥著段落營造出的氣味,身旁鏘啷鏘啷三輪車經過,然後來到王琦瑤面前,她的一生便從這小小弄堂展開。
我個人還蠻喜歡大時代的故事,不管是誰寫的,戰亂下的平凡兒女情總是引起我的興趣。 作者運用文字努力建構幾十年前的老上海,期盼將讀者如我拉入過往回憶中。 讀著那大片大片的描寫,的確有鉅細靡遺的感覺,只不過好像用力太過,豐沛到滿溢的形容詞有點吸收不良,我後來忍不住跳過幾段描述,直接選讀主要情節(要不得的行為不要學)。
有些情節讀的當下無法理解,譬如王琦瑤與李主任的韻事,段落中提到因為她已經見過世面- 即成為「上海小姐」- 一般人不會接納,所以她也只能走這條路… 那麼當初答應參選就是為了識得達官貴人,晉身榮華富貴,但怎麼讀起來好像是不得不與李主任來往,瀰漫著淡淡無奈。 又例如王琦瑤想出的脫身之計,雖襯托出康明遜的懦弱沒擔當,卻讓我有「我不信沒有更好方法」的念頭,似是為了定要讓王琦瑤產子的情節發生,感覺有點勉強。
作者描寫人與人間的微妙互動,相當細膩,譬如女主角與吳佩珍、蔣麗莉三人間的心情糾葛,有些描述很令我認同,人際關係就是有這麼多麻煩考量,想要簡單以對,卻又不得不如此複雜。
因為講的是五、六零年代的故事,與現在相較,難免因時空造成觀念上的隔閡,閱讀《長恨歌》裡的上海如同隔層紗,好像看得很清楚,最終卻僅是抓到個輪廓。
4 意見:
有錯字~倒數第二段「人際觀係」,關○ 觀╳。
至於脫身之計那個部份,以我的解讀來看,王琦瑤本是想藉著薩沙的門路墮胎,臨到手術之日,卻灰心喪志,想著自己後半生無依無靠,又因著幾次錯過機會(有人來打針…等等,錯過約好的手術時間),才說服自己順其自然,就將孩子生下(還打算賴定薩沙),這裡應該多少也有些畢竟是身體裡的一塊肉,到了當頭便不捨的意味在,只是王安憶沒有明白寫出罷了。
喔喔, 已修正, 謝謝.
關於脫身之計, 我比較惡質地認為作者不管怎樣一定會讓王產子, 為了接下來的故事鋪陳, 有青春第二代方能襯托出王的年華老去. 所以才會讓我有"我不信沒有更好方法"的感覺...唉呀呀, 這樣解讀作者應該會抓狂.
產子當然是一定要的,不然哪來年輕漂亮的妹妹對照王琦瑤的年華老去呢 XD
我不太滿意的是康明遜的態度,敢「做」卻不敢當,就算有門戶之分又怎樣,反抗啊,古時候都有大戶小姐敢跟長工私奔了,在這種已經是半開放的時代,你怕什麼?!還是,其實你根本就在意王琦瑤曾經被高層包養,只想跟她玩玩,所以才拿門戶做藉口,趁機脫身?(←這人很明顯就是入戲太深,炸)
不要提康xx那個沒擔當的男人!! (跟著入戲太深 X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