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影響人們的生活,人同時也以觀點形塑城市,佇立於時光中,居民一代換過一代,歲月的斧鑿與人類的足跡是否足以傾城?這個問題,王安憶選擇用長句詳答。
我們首先來到1940年代的老上海弄堂。建築是人類生活與慾望的具象,從弄堂走入上海是最好不過。弄堂之後是最能勾勒出生活樣態的「流言」,流言這玩意傳說該止於智者,而《長恨歌》要講的是一座城市,老少貧富誰能對留言無動於衷,聽來他家事,再以關心自家事的熱誠傳播,不知不覺也編成一張五彩斑斕的百工圖。
王安憶對上海似乎有種超常的偏執迷戀,不管是面子/弄堂或裡子/流言,均鉅細靡遺,白描詳細部說,就連比昱同一件事情都要反覆舉例,正面反面都不放過。弄堂窗台上擺什麼、燈怎樣亮怎樣滅、一天光線的明滅與街談巷議的起落……等等。一行行讀下來會覺得上海這座城很複雜、矛盾,雖然一座城市理應擁有複雜的面貌,過於細節的描寫偶有見樹不見林之感,挑戰閱讀的耐心。堆砌細節像蓋房子,細細琢磨可以讓地基實在,但稍有不慎會出現漏洞但稍有不慎會出現漏洞,顧此失彼,選擇這樣的寫作方式可見王安憶對自身文字駕馭力的自信。
比起繁複的名詞解釋,人的部分較吸引我,畢竟城市若無些故事性談起來就不美。主角王琦瑤同時也是上海實質面的化身,貼近生活,不浮誇也不妄自菲薄,就象徵城市的角度而言是有底蘊且得體的;若單從一名引動故事的角色來看,王琦瑤也是不令人討厭,知進退有想法的女性。城市對人們展現的包容力,使其染上一層陰性色彩;而不可或缺的複雜與矛盾,揉出一位中道角色。
書中三個部份正是王琦瑤/上海的少年、壯年、老年三部曲。
三部曲因年歲不同各有著力點。少年時單純的友誼最為珍貴,我很喜歡描寫王琦瑤、吳佩珍和蔣麗莉三人關係消長的段落。王琦瑤和吳佩珍的相處屬於正常學生的類型,經歷試鏡失敗事件後,被見證失敗者感到羞憤,見證者因間接促成試鏡而抱歉;想發洩失敗不知如何開口,想安撫也跨不出步伐,不知不覺間情分便淡了。和蔣麗莉的關係就現實多了,蔣麗莉需要友情,王琦瑤半推半就的迎合一邊在上流社會曝光,被推上上海小姐選美的舞台。三人間情感變化,我覺得是書中最精采的一段之一。
第一段另一個好看的橋段是上海小姐決選時王琦瑤出場的三套服裝,王安憶把形容詞和氣氛掌握的很精準,具像立體的呈現在讀者眼前的不只是光彩耀目的選美舞台,還有風華正盛的繁華上海,真正是書中氣氛的頂點。
壯年時期,上海改朝換代,在共產黨執政下有些陰鬱,王琦瑤解放前曾被國民黨政要包養,所以避人耳目隱居於平安里中。在壓抑的時局中,王琦瑤和三兩朋友時常聚會,吃用都講究,暗暗在巷內品味著生活的細節,間接重現舊日風華。這裡的生活細節較上一部更瑣碎許多,好像琢磨琢磨著就可以讓好時光不消失,忘記外界險惡似的。
王琦瑤也和朋友之一康明遜發展出感情,這段情來的快去的也快,濃烈又日常,看似偏激又滿不在乎的。王琦瑤產女看不太出所謂愛情的意涵,放棄墮胎的理由不太明確,看著看著竟有些無法以理性解釋,一種傳承,世代交替的意味了。不論如何計算,一切都像他們的爐邊遊戲一般,散了亂了壞了。
世代交替則是第三部的主題。這時的上海幾乎可說把王琦瑤拋在後頭,幸而豐富的內涵與經歷使她不致自苦,還能打進年輕人圈子,將自己家變成小沙龍。無所求,自然能佔優勢,可一但執著起什麼時,卻是力有未逮。王琦瑤的忘年之戀是整本書中最大的悲劇,人都說愛情的力量是毀滅性的,這份力在無所依憑時更是摧枯拉朽。
整本書中景物、動作、笑語清楚分明,而音樂卻是少著墨的,第三部中的音樂描寫突然有了背景感。不論是用複格描寫上海,還是小情人離開王琦瑤住處的歌樂聲,都把氣勢襯托出來。這邊的氣勢和上海小姐的氣勢相同,將故事推向兩個峰,一個極高,另一個則是極低。王琦瑤的故事經歷三次起落,馬不停蹄的奔向終局,在和四十年前電影相似的畫面中結束。
美好的老時光被收藏在膠捲中呈現半死亡狀態,縱然我們有心將其取出播放試圖重現,然而時光的隔幕依然難以穿越,我們能得到彼時的種種細節,卻永遠無法真實感受事物的核心。這也正是老時光最可恨也最美好的地方。
1 意見:
小八這篇寫得真好(來人啊!送上兩打拇指)
偷偷小挑一些錯誤(爆)
第三段「白描詳細部說」部╳ 不○,「比昱同一件事情」昱╳ 喻○,「但稍有不慎會出現漏洞」重複了兩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