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黑色大理花》,其實對這個作者還滿有好感的,雖然《黑色大理花》的人物又多又雜,可是卻有種暢快的節奏感,謎團的引人入勝跟精采的角色特性,讓我忍不住一頁又一頁的翻了過去,但到了閱讀《絕命之鄉》的時候,卻變得不是那麼一回事。
故事裡面的人物如同《黑色大理花》一樣太多、關係太雜,總讓我忍不住想問:「先生,你到底是哪位?」我並不排斥人名多關係複雜的小說,但一百頁、兩百頁讀過去了,我卻還搞不清楚脈絡的小說就很難討我喜歡,我還訂下了每天至少要看一百頁的規範,卻總是看不到幾十頁就想要掩卷,我想是這本書跟我的調性不太合拍,比起《照相機》那種摸不著邊際的虛無感,《絕命之鄉》的情節既實際又血淋淋,但又不若《黑色大理花》那般討我的喜愛。
追根究底,我想是因為議題的關係,我對共產黨沒興趣,更懶得探索同性戀謀殺案,故事著墨在辦案的過程中,更甚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而我讀推理小說或犯罪小說的重點一向不放在這些部份,不過邊讀卻邊想著,若是這部小說影像化(事實上也影像化了),想必會更加吸引我,雖然犯罪的細節有點驚悚,但卻比起以文字的感覺來說讓我覺得更好一些。
已經很久沒有吞食這類令我這麼煩悶的小說了,大概是因為文字吞食過量而產生的反彈感與厭倦,小說裡面讓我覺得比較立體的角色,卻有著讓我覺得扼腕的結局,雖然我還是願意繼續讀洛城四部曲,但我想應該不會是最近,不過反正也還沒出嘛。
差點就擔心要開天窗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