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生根前的苦澀──讀《落地》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哈金的作品。

《落地》是以紐約的新中國城法拉盛(Flushing)為舞台,描寫異鄉人苦澀的短篇集。背景是美國,卻是寫中國人,十二篇作品以各個不同的角度,描寫八○年代移民之後的在美華人(主要是大陸人)生活。

這些人之中,有些人早已入境隨俗,也有些人始終無法融入外國的社會,其中尤以東西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情況為甚。〈孩童如敵〉與〈兩面夾攻〉不只講代溝,講的也是抱持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人們,無法接受西方經過自由主義洗禮下的家庭模式,藉由世代間的衝突表現,讀者應能更熟悉。這樣的情景其實也常在一般家庭上演,只是「文化差異」成為強化的種子。

文化差異經常造成思鄉之情,而「思鄉病」的起因有很多,比起生活環境的改變,有時往往只是當事人無法忍受寂寞。如寫跋的顏擇雅小姐所言,哈金是寫「孤獨」的高手,無法在孤獨中取得自適,只好冀望以其它的情感解脫。〈作曲家和他的鸚鵡〉描寫深刻的人鳥之情,愛鳥死亡激發創作者的靈感這點,足見其內心之哀慟,〈臨時愛情〉道出「抗戰夫妻」這個在移民人文化圈中特有的現象,兩人因孤獨而索求於彼此,因現實而分開,結局裡男方的異國戀,更強化他先前的孤獨。

即便生活穩定下來,也一定會有其它煩惱。〈美人〉的丈夫苦惱於妻子與其同鄉的秘密,頗有懸疑推理味道。〈選擇〉則是愛情的煩惱,作者也藉由解決煩惱的過程,反映中國與歐美觀念的異同。〈英語教授〉的主角苦於教職升遷的文件錯誤,然而結果卻也顯現他對美國的民族性不甚了解──他們要看的是大觀念,並不會針對小錯誤抓著不放。

至於〈互聯網之災〉與〈恥辱〉的主角,均已站在西方的觀點看待東方社會,前者看到中國因網路爆炸同時盛行的消費主義,後者看到學界研究西方文學的故步自封,他們或許並非完全接受異國文化,卻得以站在不同觀點進行反思。

〈養老計畫〉的中年女性處於性騷擾與飯碗的困擾拔河之中,最後抉擇雖然得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卻也是一項解脫,這麼說來,或許是美國夢「什麼都可能成真」的願景給了這故事結尾一個正面的意義。這點同樣能套用在〈櫻花樹後的房子〉──熨衣工與妓女的愛情故事,類似的情節當然也會發生在中國本土,但讀者對結局的延伸想像卻是天差地別。

同名短篇〈落地〉中的辛蒂就對甘勤說道:「可以改變自己嘛。這是美國,翻開新的一頁從來不晚。」

各個故事裡的人物有的像這篇的甘勤一樣,苦思如何在美國「落地」(當然,可能不像甘勤「落地」的方式那麼諷刺就是),也有的早已「落地」,只是未「生根」(真正融入美國社會,或該說是英文書名的A Good Fall)。從登上美國的領土、落地到生根是一段漫長的過程,哈金用他的十二則故事告訴我們,這些人們在生根前的「落地」階段所經歷的苦澀。

嗚嗚,不好寫~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