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以記憶為舞台:《小城市》

  《小城市》是極具速度感的作品。以在時間軸上快速移動的方式揭開序幕,讀著讀著耳邊浮現電影甫開場時答答答打印於銀幕上,簡潔提示觀眾故事背景的字幕聲。十年前、六年前、六十天前、八小時前……連串事件轉為動態,一輛禮車破霧而來,銜接速度的同時亦引起懸念,是我近期閱讀經驗中相當喜歡的開場之一。

  初始的事件也隱隱透露出故事的舞台不只是表面上提到的「城市」,深埋其下,提供運作能量的記憶才是真正的主角。圍繞著「七年級」這個世代,詐欺犯、警察、作家、母親四線各自表述,彼此追逐,爬梳記憶。

  以記憶作為切入點,或許是為了劇情設定,但故事讀來確實相當有趣,囿於記憶、追尋記憶、改變記憶……這些都是永恆不變的有趣主題。受到書名的刺激,閱讀時對於記憶與城市的關係特別敏感。城市的魅力何在,令人心嚮往之,擁有悠長歷史的大城;永遠依戀的故鄉,它們之所以特別,全繫於記憶。

  《小城市》中,「七年級」作為記憶匯流之處。不同時代人皆有各自的鄉愁,因科技進步、教育制度改革,七年級是在新與舊之間,斷裂的一群(就連前段班與後段班都有些斷層),書中描寫的記憶:鬼話連篇、浴火鳳凰、張大口標示著我愛吃XX的資源回收桶……較偏向前段班印象,有著舊事物暈黃的色澤。縱使故事中有驚悚、恐怖讀來依舊溫暖。

  如果對時代記號沒有共鳴,緊湊懸疑的劇情依然能吊著讀者的胃口直到最後。較美中不足的是,人物自白時都有些細碎,文字不足以彰顯其性格,幸好角色名字皆有稜有角,降低了進入狀況的門檻;而情節推進力十足,讓這些小地方沒困擾我太久。

  故事裡作家是紀錄與見證的關鍵角色,而現實中也確實如此,作家的筆總是有辦法擷取城市不同的風貌並加以保存,而讀者透過閱讀印證、形塑記憶。打開《小城市》,帶上記憶與想像,一如開頭的引言,跟隨作者的聲音,穿過這個喧擾的小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