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一套珍本照古今──讀《藏書謎》

約翰‧鄧寧筆下的書探系列第三部。這一系列均以在舊書市打滾的前警官克里夫‧詹威為主角,他在書籍的探尋過程中經常伴隨謎案,隨著調查的腳步,案情逐漸真相大白,讀者除了謎團揭曉的樂趣外,還能接收到作者所刻劃的,許多愛書人特有的感情,這些情懷融入擬似冷硬派為主軸的案件調查過程裡,別有一番趣味。

我尚未讀過系列前兩部《書探的法則》與《危險愛書人》,因此很好奇這兩種氛圍(謎案調查與書籍探尋)要怎麼融合起來。不過讀到一半我就有了概念──就像冷硬派大師達許‧漢密特的名作《馬爾他之鷹》是敘述一群人爭奪寶藏,私家偵探在其中出生入死的故事,只要位居故事主軸的寶藏「馬爾他之鷹」換成價值好幾萬元的珍本書就行了。對我而言,《藏書謎》就是這樣的故事。

案件從主角詹威在某種機緣下,偶然購得一本十九世紀探險家李察‧法蘭西斯‧波頓寫的書開始。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卷頭有作者波頓寫給「某位好友」查爾斯‧瓦倫的題詞。某日一名老太太現身於詹威的書店,說自己是查爾斯的孫女,那本書正是她過去的財產之一,除那本之外,另有一批書在她年輕時被賣給舊書商。老太太不久後便辭世,主角詹威也踏上追尋這批珍本書的旅程,期間陸續發生命案與縱火事件,詹威在尋找舊書下落之餘,還得探查幕後黑手的身分。

「尋寶」或「奪寶」的題材究竟有何魅力?首先,一群人在爭取某件高價之物時,會展現出驚險刺激的敵對交鋒與鬥智過程。此外,寶藏的價值經常伴隨悠遠歷史而來,因此追尋寶物的那些人,其實也是在追尋那段藏於背後的歷史軌跡,而書籍更是故事的載體,當「書」成為寶藏,其與「過去」的連結性更是不在話下。

書中的靈魂人物李察‧波頓是實際存在的人(維基資料),有不少研究專書探討他的生平與冒險歷程。在一八六○年五月期間,波頓剛結束非洲的冒險來到美國,卻突然行蹤成謎,三個月後才在密蘇里州現身,這段時空便被作者拿來發揮,寫了一段「波頓與友人的美國南方之旅」,還巧妙地與隔年發生的內戰──著名的南北戰爭連結在一起,安排頗為巧妙。

這樣的寫法,頗有約瑟芬‧鐵伊《時間的女兒》的歷史推理況味:主角深入探索之下,發現歷史未知的片段,或找出時代的交叉口,或為歷史翻案。當然故事主軸的表面謎案,仍是現代的命案與縱火案,但添加了這樣一段歷史追尋,全書就染上古今相映襯的氛圍,至為迷人。

全書我認為最棒的一幕,就是詹威循著老太太生前錄音帶的線索,到查爾斯頓探訪波頓與瓦倫的足跡,當最後在一家破舊的二手書店找到他們曾合照的底片,波頓那疤痕滿布的臉隨著顯像而慢慢浮現出來時,是最動人的一刻。「終於找到你了!」藉由踏上波頓的腳步,詹威彷彿將自己與之重疊,最後波頓人生的一塊拼圖接上,書探的任務大功告成,之前的辛勞都有了回報。

是故「書」在本作中,有著扮演連結十九世紀與現代的重要地位(不管是波頓的著作或筆記),這讓我也不禁好奇在前兩作裡,「書」又扮演著什麼地位呢?有機會再找來讀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