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我們是她,也是他們──讀蘇童的《碧奴》

  我喜歡《碧奴》一書的文字。

  蘇童以民間流傳的傳奇為本,進而改編成這本小說。然而在文字方面,蘇童似乎也或多或少承襲了民間傳奇的面貌。在這本書裡頭,人物同樣有著對話,但在我們慣見的標點符號部份,卻又捨棄了對話裡頭原本該有的標點符號。也由於採用了這種方式,使得全書看起來,彷彿就像蘇童正身處於讀者身旁,以一名說書人的姿態,將故事娓娓道來,而讀者也正如千年之前,在天橋抑或市集裡留連不去,只想聽到故事接下來發展的聽眾一樣,縱使我們早已知道最終的結局為何,但故事說得夠迷人,便始終有著值得一聽的價值。
  對於孟姜女的傳奇,其實我從來不曾得知過其完全的面貌。請原諒我的無知,說真的,我只知道孟姜女為了她那名被徵召去建長城最後死去的夫婿,將長城給哭倒了。中間的流程,孟姜女的出身,甚至是夫婿是如何死去的等等,我一律不知。也因此,在閱讀著這本《碧奴》時,我甚至搞不清楚,究竟孟姜女就是碧奴,或是蘇童僅採用了碧奴這個名字,讓孟姜女再行衍生,呈現出更為現代化與暗諷政治的一面。
  然而,這對我而言其實並不重要。在這本書裡頭,碧奴的天真與死心眼,固然讓人同情,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塑造,反而讓書中的其他角色,讀來更加令我感到怵目驚心且印象深刻。而這些對於人性以及高壓統治者乃至其下官員與人民的描述,就這麼成為了我閱讀本書時,目光簡直難以離去的重心所在(不可否認地,或許這與作者本身身處之地也有關係)。
  衡明君有愛百姓之名,然而廣納食客,卻僅是為了必要時刻備用,而在竊賊芹素失手遭到逮捕的段落中,衡明君甚至只想滅口了事,同時又為了保有自己的名聲,亦只得假仁假義地要人死去(不管威脅或利誘),而在芹素終於自盡後,運回故鄉埋葬的段落裡,卻又更無視於其他人,將原本並無關係的碧奴一同牽連進去。人的價值就此崩潰離析,尚有可利用之處者,可作食客,其餘人等,為馬為鹿,總之並非人類。而這樣的描述,一路延伸至全書最後,展現出階級本身的可悲差異性。
  但最讓我感到驚恐的,還不是這些描述。在《碧奴》整本書裡,原本象徵天真無邪的孩童,都成為了為求生存的無情存在。或許人性本惡,但在一個從統治者本身便有歪曲思考的國度中,這樣的狀況更加駭人無比,別人喚他們叫鹿,於是他們最後連內心也變成了野獸。而也因為這些大量的描述,讓《碧奴》這本書不只停留在重複一個傳奇,更成為了一則政治與人性的寓言故事。
  在這樣的世界裡,碧奴的眼淚,的確成為了某種奢侈卻也毫無價值的存在。那頂多,只是某種仍堅持成為自己的方式。如此的死心眼,卻也如此的令人嚮往。他人縱使表面嘲笑,內心卻更可能無意識地感到自卑,於是攻擊性更加延伸。我們也許都是碧奴,更也可能是書中的任何一個卑劣之人。
  而這才是《碧奴》這本書讓我最難過的地方。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