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到佐藤友哉,是因為工作之故,讓我莫名其妙地抱了一堆免費小說回家,包括有森博嗣、舞城王太郎、西尾維新、佐藤友哉、桐野夏生、奧田英朗、石田衣良等人的作品。而其中最合我胃口的三名作家,則分別是舞城王太郎、奧田英朗,以及佐藤友哉。
舞城王太郎的故事總有種隱伏在黑暗裡的破壞力;而奧田英朗,則是人物塑造鮮明,故事情節也十分有趣;三人之中,只有佐藤友哉,讓我喜歡的毫無頭緒,更不用說是後來才發現很多人不喜歡他作品時的驚訝了。
這樣說不上來的喜歡,一直到了看完這本《孩子們的憤怒憤怒憤怒》時,才總算明白了箇中緣由。
原來,一切是因為他的文字與故事裡,其實隱約流洩出某種燥鬱與憤怒之故,而這樣黑暗的調性,正好完全命中我的喜好。
在「鏡家事件」系列中,佐藤將這樣的情緒隱藏在非現實的世界觀裡,由於世界觀的怪異,讓我們在看待那些個性各有偏差的角色時,降低了不少不適應的感覺(不過說不定只有喜歡他的人才會這麼覺得就是),縱使那些角色的抉擇與心態如此瘋狂,卻也在描述世代鬥爭的故事主線中,得以令人信服(不過這點十分有趣,雖說「鏡家事件」在我自己的解讀裡,是一個描述年輕人為了不再受到成年人迫害,憤而挺身消極對抗的故事;但在書中,通常與主角們面對面交手的,卻幾乎全是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於是,這使得「鏡家事件」成為了一個追尋自我的年輕族群,在一面與掌有資源的成年人抗爭的同時,卻也同樣要與每個擁有強烈自我的族群同類相互抗衡的故事)。
然而,在《孩子們的憤怒憤怒憤怒》裡,佐藤卻將世界觀拉回了我們所身處的現實世界中,而那些經由激烈手法所展現出的追尋自我過程,也因此擁有了更為強悍的力道。正因如此,在本書中的六個故事,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面向,但本質裡強烈的戰鬥氣息,卻是如出一轍;只是這回不僅是世代之間的抗衡,同時更也是自我與社會規範的戰役。
於是在這樣的氛圍裡,才讓佐藤在書寫這六個故事時的狂態,得以透過文字,如此地躍然眼前。
在首篇〈大洪水中的小房子〉裡,佐藤以極為劇烈的方式,描繪一個因外力而使主角徹底認知自我的故事,同時在結局的安排裡,也像是在暗示如此不可避免的自我醒悟,將會有多難在這世界中繼續生存下去。
而第二篇的〈屍體與……〉,則是一篇帶有黑色幽默風格的作品。故事在荒謬的情節中,激發出某種人性的黑暗,讓我不免聯想到科恩兄弟的電影風格(雖然他們的電影顯然隱藏的更好一些)。而他在本篇中所採用的不分段寫作手法,雖說不是首創,但卻也讓我聯想到「小說還可以用怎樣的方式來創造視覺感」這個奇怪的方向去。
這裡所說的「視覺感」,並非指文字敘述精準生動,讓人很容易在腦海中浮現畫面那種;而是指透過文字或其他手法的特殊編排,讓人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筆下氛圍的技巧。舉例來說,例如綾辻行人的《殺人迷路館》,便在書中書的部分安排了另一個彩色封面(不過這要新版才有),使得書中書的效果更加顯著。
類似這樣的安排中,我看過最精彩的,則是漫畫《二十世紀少年》所採用的手法。很多去租書店租來看的人,可能從來也不知道浦澤直樹(或編輯?)有過那樣讓人嚇一大跳的安排,總之,那個安排大概是這樣的:漫畫裡的某個角色從書櫃中抽出了一本書,當他翻開書頁時(那同時也是那一頁的最後一格),有張紙條從書裡掉了出來。
接著,當身為讀者的我們,才翻開下一頁去看看那張紙條到底有著什麼內容的同時,便驚訝地發現有張紙條同樣從書中落下(不過前提是你要坐著看,而不是躺著看)。我還記得,當時我先是嚇了一跳,接著撿起那張紙條。而那張紙條上的內容,正與漫畫裡那張紙條的內容一模一樣。於是,在這種手法的襯托下,只要運用得當,就能讓讀者有著更能身歷其境的效果,而當這篇〈屍體與……〉的不分段技巧,多少也有著類似這樣的效果。
書中的文字毫無停止的進行著,讓我們難以找到中途停下的段落,只好一路緊隨到故事終了為止。而這樣的手法在日後還會出現怎樣的可能性,說實在的,還真是讓我感到期待萬分;就某方面而言,這有點像是敘述性詭計,同樣是某種突破了書或文字本身侷限的說故事方式。
第三篇的〈慾望〉,則再度展現出佐藤筆下的世代鴻溝,有時,這樣的距離未必能靠著溝通解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生存信念,而不同的信念間,卻也往往給不同個體難以置信的感覺,因此而與首篇〈大洪水中的小房子〉相互呼應,呈現出某種勢所難免的燥鬱孤寥。
與書名同名的〈孩子們的憤怒憤怒憤怒〉,則利用充滿濃濃推理懸疑氣味的氛圍作為故事主軸。然而,不再像過往般掩飾自己的佐藤,根本就不打算要照著規矩走,進而在結尾時,絲毫無視於先前看似正統的鋪排,將故事推展到另一個無法以條理規限的世界中。而這樣的結局安排,則像是在對我講述:唯有自己真正的認識自我時,自我與這世界的抗衡方能真正開始。
第五篇〈感謝妳的誕生〉,則利用了一段有些匪夷所思的求生故事,表達出佐藤懷抱的戰鬥決心。故事主角在外力的封閉中認知自我,於是總算建立起自信與決心,更開始實際行動。對我來說,也是直到看完這一篇時,才讓我有種佐藤故事意旨正在逐步轉變的認知。於是,藉由本書的寫作與故事相互對照的情況下,也讓我感受到了佐藤的實際動作。
最後一篇的《娃娃人》,則再度延伸了〈感謝妳的誕生〉的主旨。當以實際行動抗衡了外力限制之後,則是尋找新天地的開始。而佐藤的新天地,或許正是從那本我還沒看過的《聖誕節的恐怖份子》而開啟的。那樣一本原本意欲自暴自棄而寫出的小說,似乎讓他原本還在「鏡家事件」中稍作隱藏的狂態完全釋放出來(或說是為了復仇而生的惡整),也因此誤打誤撞地開啟了另一個再生的機會,讓他反倒展現出更加不假修飾的一面,完整彰顯出個人風格。
本書書背上的宣傳文案是這麼寫的:從再版處男到文壇新希望,佐藤友哉的復仇血淚史盡在其中。
而這,正是我少數幾次對書背上的介紹文案完全認同的經驗。
關於本書的感想實在相當複雜,於是寫的非常凌亂,也七零八落的,還請見諒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