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眾神面貌,理應如此──讀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

  尼爾.蓋曼的這本《美國眾神》,角色數量絕對不在話下,其中隱而未揚的典故更是多不勝數,縱使只是出來說個幾句話的串場人物,其真正面目也可能是某個知名神話中的角色。


  說實在的,我並不準備假裝自己讀懂了那些典故,以及書裡極為龐雜的人物關係與細節;但奇妙的是,雖說如此,我卻還是挺喜歡這次的閱讀經驗。
  總而言之,這回的尼爾.蓋曼與我事前那淺薄的估計全然不同,在此之前,我只接觸過他的《無有鄉》,以及從蓋曼原著改編成的電影【星塵傳奇】。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無有鄉》是一本受到許多奇幻讀者好評的小說;但或許是我對奇幻接觸不深之故,整本書並未給我特別驚喜的感覺。沒錯,那的確是一本充滿娛樂性的小說,但裡頭實在有太多段落,給我一種可有可無,像是只為了讓主角經歷精采刺激的冒險,進而刻意安排的段落,而故事就由這樣的段落堆砌而成,反倒將故事主軸為之削弱。
  後來當我知道,原來《無有鄉》最早是尼爾.蓋曼所寫的影集劇本,接著才由他自己改寫成小說,方才有了股恍然大悟的感覺。沒錯,正是因為以影集作為藍本,那些段落,也才因此有著為了滿足觀影娛樂性而勢必得存在的必要性。
  不過呢,知道歸知道,在讀《美國眾神》之前,我還是完全把以上的事情給拋在腦後,一心以為《美國眾神》是個擁有相當有趣的點子,以及高度娛樂性的精采故事。點子有趣這點,倒是與我預期的一樣;至於故事緊張刺激、娛樂性滿點的想像,則是完全撲了個空。
  與《無有鄉》相較,《美國眾神》的故事節奏可說極為緩慢,在前三分之一處,故事有點像是中途被截斷的公路小說,不僅主角對於大勢完全不明瞭,就連身為讀者的我們,也同樣對於故事接下來的走向一頭霧水。
  而這樣的狀況,到了中間三分之二時,更是變本加厲。故事以極為特別的方式,在某些方面延續了公路小說的風格,只是由於主角有了一個暫時的固定居所之故,於是故事便在時而旅行、延伸故事主軸,時而回歸寂靜的鄉村生活中,持續交錯進行。說實在的,通常在一本小說的中段,故事總會有著更為實質的進展,為最後三分之一的高潮進行準備。然而,《美國眾神》卻將這樣的進展給壓到了中段的最末尾處,反倒將敘事的調子更加放慢。
  只是不知為何,那卻也是本書中,我最為喜歡的部分。在尼爾.蓋曼的筆下,那些外出旅行與鄉村生活的段落似乎正好成為對比,但這樣的對比,卻又因為蓋曼有些冷調的文字,而顯得淡薄許多。於是,那樣有些絮絮叼叼的鄉村生活,與和「眾神」這樣雄渾之名並不相稱的戰役與寒酸旅程,卻也在相互對比的同時,展現出某種如出一轍的調子,一者看似現實,一者看似奇幻,全流露出主角看待這個世界的漠然與不自覺的迷惘。
  真正讓我再度察覺到,這果然是本蓋曼作品的,則幾乎全集中在故事猛地急速進展的最後三分之一裡。故事一面加速朝新舊眾神之戰的情節前進,也同時安排主角藉由某種的確十分神話的方式認識自己的情節,使得角色心態因此產生轉變,進而一路發展到如同《無有鄉》裡,那種真相逆轉大翻盤的高潮結尾(不過會這麼說,不代表節奏就十分緊湊,充其量,那只是在這本書裡顯得較為緊湊罷了)。不過呢,在本書裡的高潮,卻也正如小說前頭一樣;一切在你以為會出現如同神話中「諸神的黃昏」的死鬥之前,便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輕描淡寫的邁向終局。
  也正是讀到那一刻起,我總算大概可以確定,原來尼爾.蓋曼還真的沒準備要在最後來場華麗的眾神之戰(會用「大概」這個詞,是因為我雖然喜歡這部作品,卻也不禁懷疑,這會不會是因為故事已經完全脫離尼爾.蓋曼原有的掌握之故);他想要說的,不過只是個人尋找目標,以及擁有權勢者其實也同樣充滿畏懼的故事罷了。
  或許,一切就像全書結尾那個小段落中點出的一樣。眾神是神,但也同時不是神。畢竟,祂們因我們的信仰而生,而創造祂們的信仰本身,卻從來都不是種單純的情感。
  因為,我們為了愛、為了恨、為了享樂、為了富裕、為了平安、為了恐懼、為了殺戮、為了敬畏、為了信仰本身、為了所有的一切而信仰。
  於是,眾神面貌,理應如此。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