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小徑的另一端──《寵物墳場》

寵物墳場
已經想不起來,我是如何認知並理解「死亡」這件事的了。追溯童年回憶,只隱約記得,自己最早接觸到的「死亡」,應該是在國小一、二年級左右,發生了一樁火車事故,造成母親好友的丈夫過世,我隨著母親前往致哀,當時的自己,雖然並未確切認識「死亡」的本質,卻也明瞭那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場合。


而後,在求學過程中,我先後經歷了祖母與父親的逝世,悲傷不捨自然是有的,但奇妙的是,我卻未曾嘗試掙扎,平靜地接受了再也見不到至親的事實;或許是我太過薄情,也或許是我下意識遺忘,到如今我對那些喪禮所遺留下的情緒,竟只剩下對於繁雜且無意義的傳統習俗的不耐和厭倦。

死亡與失去,真的是那麼難以接受的事嗎?現今人們總是不以為意地大肆談論陌生人的死亡,卻不願正視親人總有一日會逝去的事實,一方面任憑死亡充斥在自身周遭(新聞、小說、八卦言論),一方面卻又矛盾地縮在脆弱的殼中,不肯思考面對那最為切身的自然規律。

史蒂芬.金在筆下作品《寵物墳場》中,便將這點予以放大檢視。當你面臨至親的死亡,當幸福時光在眼前崩壞毀滅,當你無法相信也不願接受這悲痛現實,當你悄悄希望這一切只是一場夢,當你得到復活至親的機會……即使明知那是惡魔的耳語、邪惡的誘惑,你也會不顧一切的嘗試嗎?我不認為自己會做,但也不敢篤定自己絕對不會做,畢竟當絕望襲倦而來之時,誰也不敢肯定自己不會失去理智,哪怕只是億分之一的微弱希望,也可能會讓人如飛蛾撲火,死亦無悔。

老金的小說實在是後勁十足。在尚未翻開這本書之前,友人特地勸告我,別在深夜裡讀它,我也的確聽從了警告,只在白天閱讀;但路易斯一家人平凡的鄉間生活──即使死亡總是一路相伴,即使故事總是圍繞著一絲殘酷冷冽,即使書中隱隱有股暴風雨前的寧靜氣氛──讓我逐漸卸下防心,滿腦子想著「沒那麼恐怖啊!」,讀到深夜、直到閤上故事最後一頁。沒想到,到了關上燈躺在床上準備睡覺時,書中的一幕幕畫面還盤旋在我腦海裡不肯離去,帶著一絲絲恐懼與哀傷,我慢慢沉入夢中,彷彿自己也帶著工具與屍體,一步步朝向小徑那一端走去。

個人喜愛度:★★★

史蒂芬.金在《黑塔》系列裡,在提及死亡的時候,總是說「前往小徑另一端」、「(已逝者)在小徑另一端等待」,我在想,不知這本《寵物墳場》,會不會正是這個比喻的出發點。

身為一個愛貓族,雖然復活後的啾吉怪怪的,但看到路易斯對牠的那種態度(又踢又踹),還是讓我覺得很不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