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腦子開始轉動:《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

當聽到「經濟學」這個名詞,你的腦中浮現的是「我有興趣」還是「那很難」?

做為一個文組學生,我原先是傾向後者的,但《蘋果橘子經濟學》卻帶給我預期之外的閱讀樂趣以及嶄新的視野。很難不驚訝於李維特檢證事物邏輯的思維,他「破除迷信」、搗毀直覺錯誤的手法像警世鐘聲一樣,震醒了蒙昧的讀者,比如我。如果是這樣的經濟學,如果是這麼貼近我們生活的學問,如果用這麼簡單的話講故事給你聽,那,真的不難懂。

在上一集《蘋果橘子經濟學》中,李維特透過人口資料庫之助,得以研究人名和階層之間的關係。究竟取個好名字有沒有比較有前途?這個也是我曾經納悶的問題,李維特從資料庫中解出人名排行榜,用膚色、社經地位、父母教育年數等因素去分析新生兒「名字」的意義,最後,他告訴我們名字的流行是由高教育、高社經階層家庭引領的,像目前流行的Lucienne,幾年後會受到低階層家庭的模仿使用,而變成帶有低階層色彩、通俗的名字,高階層就轉而流行別的名字。因此,李維特的結論是:名字是父母對新生兒的一種期許,希望他們能像他們過去認識的、生活過得比較好的某某一樣,所以會向上流取經。那麼,改名真的會比較好嗎?這個問題的答案請容我保留,有興趣的人可以回去看第一集!

上一集就像這樣平易近人地談論著我曾經好奇,或者被他挑起好奇心的問題,《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也延續了這個風格,從日常生活拉曳出相關的經濟活動,使人吃驚不已。在他的前言就重現了這個驚奇風格,討論如何才能提升印度女性的地位,使她們可以免於家暴、收入歧視、教育歧視,甚至一開始就被墮胎而不能出生,解決方法既不是政府進行的政令宣導或國際援助機構進行的種種援助方案,而是「電視」。可收看有線電視的家庭有較低的生育率,家中的女孩也較願意讓他們家中的女孩受教育,這比問卷調查會有的宣稱偏好要更準確地反映有線電視和女性地位的因果關係。

是的,我說「因果關係」。李維特常在書中用很多例證、甚至不惜繞一大圈說明,就為了要證明兩個數據的同時起落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因果關係的展現。A與B的數值在同一段時間都升高了,究竟是B影響了A,還是有一個C同時影響了A與B呢?學文科的往往很難看到那個C的存在,我的腦子因此而開始轉動。

書中常常提到做了什麼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往往不是我們表面上看見的那麼簡單,一個落石,會在池中創造出一圈圈漣漪。比如把毒販關起來,就使毒品來源匱乏,連帶使毒品價格上漲,吸引更多人進入市場搶食大餅,毒品濫用的問題依然無法改善。真正要縮小市場,就得重罰使用者。但把毒販關起來會令人「感覺良好」,重罰使用者,則有欺負弱勢者的不好印象。困於這個表面上的感覺問題,無法有效解決毒品濫用問題,很令人驚訝吧!為何人們就如上述一樣,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斷?大概因為我們仍是感情的動物吧!

李維特就像這樣,談論妓女的職業風險、去急診室最好遇上女醫生的原因、生日效應的問題、人究竟是冷漠或利他等等看似奇怪,實則可以證明的問題,在你生活中無處不是他拿放大鏡檢視的主題,非常有趣,雖然常常與我的印象不同,但他又能夠在層層推論中說服我!他引用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曾說的話:「經濟方法並不是一種題材,也不是用以解釋經濟的數學工具,而是決定對這個世界有不同的檢視。經濟方法是有系統的說明,人們如何做決定和如何改變他們的心意……為何他們害怕某個事物,但對於僅僅有點不同的事物,卻又那樣渴望期盼;為何他們會懲罰某種行為,但獎勵另一種類似的行為。」立足於解釋人心的經濟學,就是他志向之所在。

此回最引發爭議的第五章「暖化問題不在減碳而已」,談論火山爆發減緩溫室效應的能力,以及施行地球工程的可能性與風險。其實我看了沒有什麼驚訝感,因為之前剛好看了Discovery介紹地球工程的節目,其中介紹目前所規畫出的便宜可施行的幾類地球工程,也有提到二氧化硫。雖然他們認為目前人類已將暖化問題視為一種宗教,並透過自我懲罰來獲得贖罪的感覺,實際上,這些作為對解決暖化問題的助益很小,可是,我仍認為能做一點是一點,畢竟,有環保意識不是一件壞事,除了溫室效應,人類接著還要面對垃圾問題、磷缺乏問題等等很多問題,不趁此建立節約觀念(尤其是全世界最浪費的美國人),怎麼可以呢!

說真的,「直覺」比你想像的還要常主宰我們的決策,「印象」更是人難以避開的判斷陷阱,如果你想聽聽數字說的話,了解你的盲點,改變你的視野,李維特會是你的好老師!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