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或許都是代入感的問題──讀《潛在徵信社》

因為參與讀書會的活動,本書被指定為當期選書,觀察大家的反應,幾乎是一片怨聲載道,但我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並不討厭這部作品,且因為男主角關拓自述獨生子關於「孤獨」的段落,有一部分讓我產生共鳴(當然,並不是完全相合),我對這本書還存有一些正面的評價。然而細觀整部作品的結構與文風,覺得和自己對於「創作」的理念實在相去甚遠,我想是否就是這樣的差異,造成某些讀者(讀書會友人)「代入感」的欠缺呢?

曾聽一位前輩這麼比喻過:「純文學作品就像一位大學教授在講課,他是藉由課程分享自己,喜歡他的內容、想聽課的學生自己會去修;大眾文學作品就像一位魔術師的表演,不僅舞台上得耍弄炫目的花招,場外的宣傳也要做足,才能獲得觀眾青睞。」這其實是有些粗糙的比喻,純文學、大眾文學的二分法也有失公允,不過某種程度而言卻道出了事實。

我對於創作的態度是這樣的:若作者只是急於分享自己,而忽略讀者們的吸收與感知能力,那再怎麼有深度的內容,旁人看來只會覺得難以進入,也就是「代入感」不足。但我也不會去否定只追求「自我表現」的創作理念,仔細想想,這不過是創作者自身對於「讀者群」的選擇罷了。

《潛在徵信社》有個具有推理小說味道的開頭:一位心靈徵信社的女偵探方美華死於家中,被上班族關拓所發現,故事進入兩人過往的回憶,最後回歸女偵探死亡的那一天。雖然開頭很懸疑,小說的重點卻不在這上頭,反而是藉由男女主角的自述與訪談,將兩人以及生命中其他出場人物的人生傾洩出來,串連每個角色的體驗,描繪出「青春」與「人生的孤獨」等數個主題。

角色的獨白細膩而綿密,至於是否會因此顯得「濃稠黏膩」我想是個人主觀問題,對作者而言,如此厚重的敘述應是有其必要。不過以讀者能投入的「代入感」來說,這麼寫是有些吃虧的,想像一個人在你眼前喋喋不休地敘述自己的經驗,並說自己因為這件事多麼痛苦之類,若他對於「痛苦」的形容詞彙遠多過經歷的內容,聽的人非但不容易感同身受,還會因此覺得很煩。

對剛打開書的讀者來說,書中角色的遭遇都是「別人家的事」,隨著劇情的逐漸推演,讀者漸漸被拉入安排好的情境中,才會對角色們產生「代入感」。若在讀者尚未融入劇情時,便接到角色所丟出的一連串情緒炸彈,那唯有懂得「傾聽」的讀者,才能有效接收到作者的訊息吧。

是故,我對於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竟是關拓的前女友麻美所做的事。那些她對家人所做的事,以及後來去找女偵探所說的話,對照她過去與關拓的相處片段(關於「孤獨」的對話),那樣的心緒縱使無法感同身受,仍讓我低迴不止。除了這部分有著推理小說的伏筆與收線(其實本作可見兩、三處這樣的痕跡,算是我不抱期待閱讀後得到的驚喜吧),或許因為麻美是個配角,我看到的只是她的遭遇、與主角的互動,以及那不「細膩」卻點到為止的對話,反而更能融入吧。

說來說去,還不都是「代入感」的問題嗎?

我真的不討厭這部作品,只是覺得這種寫法,在我們讀書會還蠻吃虧的~

2 意見:

小云 提到...

我想應該不止是在我們讀書會,在很多地方(所謂的大眾讀者眼中)都相當吃虧吧~

貓聖代 提到...

應該是吧~我想這是作者對作品的定位問題,或許打從一開始,她就不是寫給大眾讀者看的也說不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