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歷史文化的化學作用──再讀《荷爾摩六景》

距離第一次閱讀《荷爾摩六景》已是三年前,當時對作者在這部「番外篇」展現的填補與延伸技巧嘆服不已,這次應讀書會選書重讀一次,又獲得一些額外啟發。

本書收錄六短篇,篇幅不長,卻都擁有萬城目作品的一項共同特色──對於在地特色、歷史文化的充分運用。

八坂神社、鴨川等間隔情侶、七座橋的一筆畫、田邊坡……這些地景隨著角色們的遊歷,一一呈現眼前,不僅為了喚起當地讀者共鳴,與劇情的搭配也有如調味料般,增添的滋味與角色個性形成相輔相成的效果。這些元素從前作「荷爾摩」的要素出發,範圍涵蓋整個京都,於〈丸之內高峰會議〉一篇更拓展至關東地區,是「地域」的橫向延伸。

另外還有一些元素,則是「年代」的縱向開展,如某近代小說家生平、新島襄與克拉克的書信往返、本能寺之變等。這些年代插曲成了劇情的關鍵,史實人物與原創角色之間起了化學變化,影響他們的行動與心理,於是過去的事件成為現在的引子,產生歷史脈絡的前後衝擊。這也呼應了「荷爾摩」的悠久傳統,五百代的傳承之下,背後有股時代的巨大洪流。

歷史與地域文化的應用,以及對前作的延伸,構成了《荷爾摩六景》相當的可讀性,這在萬城目學之後的著作裡也隨處可見,成為他的獨特風格了。今年台灣出版的《偉大的咻啦啦砰》一樣有類似特色,也讓我更期待他日後的作品,是否會將日本各地都寫一遍?令人期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