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你就滾回你那黑暗的洞穴去吧-讀佐藤友哉《孩子們的憤怒憤怒憤怒》


你就滾回你那黑暗的洞穴去吧
-讀佐藤友哉《孩子們的憤怒憤怒憤怒》


如果想要理解輕小說的眾多元素,閱讀這本小說倒是稍可一窺,除了較富於情節轉折的<孩子們的憤怒憤怒憤怒>一篇,以及因應於形式有所意而為之<屍體與.....>,集中大部分短篇拋棄了情節的醞釀與鋪陳,轉而經營一「情境」-大水過後敗毀的城鎮(末日的)、校園屠殺(鬆動體制的)、同儕關係之間複雜的角力與霸凌(訴諸複雜的情感連結)、私祕的禁忌的遊戲(重構一種系統以此覆蓋顛覆世界)......那幾乎是市面上可見輕小說類型的攤位聯展,起始的調性營造緊湊且分外引人之張力,其後發展亦然下足重本,種種殘虐凌辱之傷害暴行、強調挑戰感官極限的精細描寫、不住的疊字吶喊與反覆的質疑反對,套句周星馳電影<食神>裡頭的台詞,「椅子要多窄有多窄,吸管要多粗有多粗,冰塊要多大有多大,薯條要炸多老有多老,讓小鬼們吃完之後要多渴有多渴」,在新鮮度與刺激感上皆大大滿足讀者。

但只要閱讀過數篇以後,便會發覺。相較於小說於描述和情境設計上的多元,其內涵竟也同樣令人驚訝的,可以說是一致,或曰「貧乏」,那些不同的小說不過像是歌手突破千張銷售量後推出唱片再改版,一版二版三版,外殼裝飾的好漂亮圖片精美張張不同,而內容物卻實是老樣子猶然是唱不歇那些老調,重談重彈,所有的小說重疊在一起便彷彿描圖紙交疊似,邊緣稜角各自突出歧異,煞有其事彷彿好好玩無比豐美,其核心卻讓圖釘釘住似重合為一點,那麼的類同,久了讓人好疲倦好乏味......

隔膜。封閉。無人理解。繭世代。

對外界不感興趣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應付外人好過活。沒有什麼堅持只是想如此。小說中可以由洪水裡活下的孩子這樣宣達、也可以讓習於大人世界習於辨認感情模組的老師面對無差別無理由殺人的孩子時如此察覺,各篇小說不停切換情境轉變視角,並透過各種不一樣的情節設計以延展之展示之,拿「孩子」擔任小說中主人翁,透過易於操縱的對立面「大人VS小孩」、「力量V.S無感」、「腐敗V.S純淨」、「施暴V.S受虐」種種極端,以此製造小說中之衝突,引逗岀其所欲言。

但在我看來,那些都只是某種表演。就連各篇小說中的主人翁「孩子」也是如此,彷彿必須要以此,透過孩子的原生面、純淨面、無辜面、易感易受傷、覺悟等特質,去突顯他所欲寄托的。亦即是說,還有別的描述方式與書寫技藝,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於是,我覺得小說裡頭唯一真誠的部分,誠如題名,便只有,「憤怒」而已。一種宣洩、噪狂,只能藉著傷害與暴亂呈現出來的情緒。若以這樣的觀點來看小說集中最後一篇<娃娃人>,各種傷害加諸其身的女孩這麼容易就能離開他所謂「變成娃娃比較好」的處境嗎?我不以為然,那樣乍然臨之好像一點覺悟加點幸運就能「重新開始」的結局,相較於小說前頭所建構層層交織,體制面、人性面相交迫的殘酷現實,更是單薄的撐不住腳。相較於小說家用盡一切詞彙與種種情節所抱怨的,他的救贖或曰出口,無力的才會讓人抱怨,於是,那其中唯一剩下的,只有肇始一切,窮現於過程中,極盡的憤怒,讓人還稍稍感覺到真誠。

如果要我對那寧可扮演小孩只為了呈現與小身體相比便無限巨大的憤怒之作者說一句話,那我會說,如果只是這樣,你還不如就滾回你那黑暗的洞穴去吧。

或著,無比的憤怒憤怒憤怒之後,告訴我們,然後呢?


書名:《孩子們的憤怒憤怒憤怒》
作者:佐藤友哉
譯者:王靜怡
出版:尖端 2008

1 意見:

匿名 提到...

推滾回你那黑暗的洞穴去吧
看第一篇大洪水中的小房子就有種看到外星人的感覺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