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心得難產,大概牡蠣男孩早就胎死腹中才會這麼憂鬱(喂)

ニコ某個影片有個TAG是「童話不等於寓言」,讀完這本繪本的瞬間,腦海浮現這樣的想法。於是所有的荒誕故事情節、表現得有些詭譎怪異的擬人插圖,只剩下「噢,原來如此;還不錯看吶。」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感想有夠難生產,尤其是懶得思考的時候。視角是:純粹的物擬人。所以…就,那樣嘛,不過是加強了缺陷跟人化之後不可避免的奇異轉換所產生的困難。不過這書裡,和物品生活的卻也是人,接著世界被扭曲。「可以問一下我們現在在哪裡嗎?」疑問是徒勞。「物」似乎不該有「人」性。擬人之後該切換多少…作者呈現的答案不清楚,套用方便主義,就說他自己想講。


牡蠣男孩可能是一種情緒和父母感情交流的轉換(牡蠣大概是對兩人來說,過去無法被磨滅的外部記憶)。總覺得解讀好難(是腦袋僵化),但這麼解又回歸到寓言式的…卻認為這本書並不打算給讀者老掉牙的結論。

意義不明、諷刺的單幅或許比較好理解。被大熊弄傷的孩子收到熊布偶,起司小子夢到自己變成小小一片…。還有許多,不理解、偏見,強硬的情節把人丟入一個根本料想不到結局的故事之中。(結果還是寓言?)純粹看本書的圖與文,驚奇有趣的成分大於深入多想;仔細再讀又能發現更多可能(當然有可能剛好倒過來)

感覺是經過深思的隨手創作(日常累積的意味)。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想?看封底文案所寫,大概真的像某些動畫人物,單純用殘酷製造愚蠢與笑料。

寫到這裡,想到某相聲段子裡提到:
「人總是因為殘酷的事,才覺得好笑。」某種情境下,真是如此(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