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欲望現形記:《Re__沒有代表作》

搞設計的人不只設計商品,也設計我們的心。


  總是有一些照本宣料、呆板,梗卡在那邊讓我嚥不下去的廣告,但是在murmur抱怨之餘,不知不覺也記得他們賣的是什麼藥;同樣的,我在書店裡翻閱的書,扣除有興趣的題材和作家,封面很奇怪的幾乎佔大部份。

  很怪,或是醜到爆的設計老是戳到我的死穴,但幸好這些只會引起我的注意,而非購買欲。其他有戳到點的就恐怖了,一股衝動買回來之後再開始煩惱。

  拿《Re__沒有代表作》來說,從感覺很挑釁的書名就引起我的注意(糟糕,我真是個芭樂的人)。第一次看到書名時自然忽略了Re後面的底線,以為是觀察台灣設計生態的戰文,沒想到一切都是作品集的煙幕彈,底線可以有好多種填法,可以寫上ply變成Reply當成設計師自性滿滿的宣言,或是寫成Recycle,丟進碎紙機碎掉(詭異的裝訂也許還會卡住(喂))。

  真是有創意/心機的作者。

  上面提到詭異的裝訂其實也是當初push我入手很大的誘因,彩色封面上曾寫著書名的小冊子、貼在旁邊的一張便條紙,像隨意亂夾在裡面看起來密密麻麻的一疊東西,包在收縮膜裡面看起來感覺怪好的,而且不正是最近流行的多層次穿著嗎?(打飛)

  開心的買回家之後果然煩惱無窮,不同大小的好幾層裝訂沒書套可以包,也很難做書衣,沒多久就折的破破爛爛,真的可以拿去Recycle了。至於為什麼會折的破破爛爛,原因就是:我非常認真研讀那堆密密麻麻的文字,而且還一邊讚嘆那些奇妙的英文翻譯,像是翻成seven-step hypnotizing needle的七步迷魂針、floating iron palm(鐵掌水上飄)……等等。

  我看到課本以外的字就超級想看,越密密麻麻越有趣(看我來征服你,喝!)。在頭昏腦脹,一閃神就找不到自己看到哪一行的情況下,硬是把14篇碎碎念看完。簡單說就是比較內斂的文青式murmur(強烈版請參照《永真急制》),看完之後想扁作者的幾篇就不提了,談觀賞角度的《臉與說》、條列無聊堅持的《瑣碎》……等都有戳中我。

  然後在讀書會討論時,「令人難以閱讀的排版也是設計的一種」的主張出現,有點當頭棒喝的感覺:我到底在被文字制約什麼啊!!!!人還真是可以反射性到如此詭異的地步。

  和花錢購買的衝動不同,這種看似自然的偏執意外浮上檯面。總地來說一切都是欲望惹的禍,一本作品集呈現了五花八門的慾望形式,像書名的底線一樣,
歡迎自行解讀、對號入座。 
  
p.s. 簡體版的京極堂系列看封面就讓我超想囤積的啊,我連中文版都還看的零零散散的欸。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