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以為吸引我的部分是關於復仇。
復仇一向都是說故事的好題材,我們習以為常有些著重於準備的過程,有些聚焦於還原過去,重現人物關係或動機。最後凝結在大仇得報/真相揭曉的一刻,讀者再依作者的引領感到痛快或悵然,而之後的故事則各憑想像。
報仇所蘊含的戲劇張力與制裁意義,讓讀者/觀眾們都渴望行動付諸實行,《血劍倪淑英》將復仇翻了面,從A面換到B面,把後面的故事說下去。這時候,我們才發現,鄉土劇中長輩常掛在嘴上那句一點效果都沒有的話,若建築在非理性上是多麼的可怕。
冤冤相報何時了。
武林人的江湖本就是最不理性的舞台,有些人可以有各種理由殺人,另一批人憑著本能(不管這本能是道義或利益或其他)理所當然地以復仇為使命,反覆循環,直到最後一個人倒下。
在讀倪淑英的故事時,前半段我心中老是緊揪著,想著不知何時劇情才能平穩點,倪淑英和伙伴們死絕了也好,別再讓一次次的險關折磨我,猜測下一頁隊伍中又會少了誰。
身處於最典型的惡性循環中,倪淑英一行人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父仇與師仇是多麼理所當然的一頂大帽子,有什麼理由不採取行動。但天真的他們沒想到,隨著復仇的旋律演奏下去,正義的制裁者成了各路人馬追趕的殺人魔頭。
立場不同,觀點也不同。這樣解釋倪淑英與整個江湖的對抗再明白不過,但理性之說實在很難站得住腳,因為這趟旅程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荒謬極端。有趣的是,在江湖規則之外,使故事繼續進行的倪淑英,本身就極為極端、不可思議。
忽男忽女,擁有驚人武功、早慧心思,柔弱又強韌的倪淑英,少了她,復仇行動一出手即告終結。這樣的主角令人驚嘆,而她的同伴卻更令人疼惜,他們沒有強大的後台或武力,連名字都沒有,僅以輩份排行相稱。他們只能依照旋律起舞,沒有指揮的能力,就像早期西部片中被縛在鐵軌上,眼看著火車逐漸逼近的肉票,然而英雄可能永遠來不及現身。
一直到最後太白頂上那場公評會,我才明白真正吸引我的是這些沒有名字的人,心疼他們無能為力的反抗,揣摩著那些說不出口的情緒,而公評會上各懷鬼胎的角力反倒變的道貌岸然,令人坐立難安了。
讀到二師兄帶著滿身傷痕走上前來,「毀了許多次仍毀不掉的人」,我突然有些激動了。死亡對他們既殘忍且仁慈,無情的摧毀了他們的生活,卻又因其對時間的凝結,讓他們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在心中保留下些什麼。
這是一部分的生存之道,懷抱著微帶痛楚的酸澀,如同那一分為二,在兩位師兄心中活著的那名少女。開始開快車,補心得!!!!!!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復仇,B面:《血劍倪淑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