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戲說台灣:《嬉戲》

  初讀紀蔚然是在好幾年前中國時報三少四壯的專欄中,嬉笑戲謔又不失態的行文風格,讀起來印象特別深刻,《嬉戲》是他更早前在印刻文學生活誌的專欄文章集結而成。
  
  或許是篇幅較長,能涵蓋的資料多,《嬉戲》在諷刺、自嘲之餘中仍能讀到紀蔚然對戲劇的見解。這些例子或看法有時被當作反諷的一部分,並不是譁眾取寵那類的補充說明,它們是文章的基底,適時的穩住步調,讀起來不致浮誇。

  輕鬆閱讀的同時,不免心生嚮往,到底要經過多少練習、積累,才能將散落的資料一一連綴起,完成一篇篇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架構完整的短文。

  從生活的戲劇性與荒謬發端,以文字加以諧擬反諷(喔耶,派洛蒂)。

  《嬉戲》將文章分成【演戲】、【看戲】、【說戲】三個部分。【演戲】和紀蔚然個人較相關,聊男人的相處模式、學生生涯、名字和麻將。提到戲劇的段落比較硬,可以說是以戲劇哲理闡釋荒誕人生,但我更偏好輕鬆解讀,讀這段時腦中不時浮現一喧囂吵嚷夜市,中央有一人站在紙箱上高談闊論的有趣畫面。人生就像演戲,亦莊亦諧,任君切換。

  緊接在後的【看戲】,題材大家都會很有共鳴,007、好萊塢、連續劇與廣告,早就和生活合而為一,像超薄護墊一樣,不特別拿出來討論都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這部分讀起來很痛快,對於這些制式的娛樂,吐槽永遠不嫌少,最有趣的是,罵完後轉個身還是拿起遙控器/走進電影院,說到底我們到底是在看誰的好戲?

  【說戲】圍繞著劇場,拆解戲劇架構,某些編劇手法獨立出來談反倒變得有些好笑,或者說,發現那些戲劇中習以為常或嫌棄的元素原來是一種技巧或手法的無力感。進行解構,除了給予重新看待前兩部分內容的角度,也是為最後一部分做預備。

  《嬉戲》以【胡搞瞎搞】作終,統合前面所有荒謬成戲,二人分飾多角,戲中戲中戲中戲,演的正是這個人格分裂的世界。紀蔚然以戲劇拼湊出他眼中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令人厭惡或不耐嗎?生活就像龍捲風,觀看的位置影響感受,可以眼花撩亂不要混亂,小心一轉眼你已不在堪薩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