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翻譯也需要慢讀──讀《玩具屋九講》

對於書籍的閱讀速度,我的情形是這樣的:有適合速讀的書,也有適合慢讀的書,這其中最為明顯的兩個極端,便是口語到不行的洋芋片小說與微言大義的論語,前者可以無負擔地一片接一片,後者連吞下一個字前都得細嚼慢嚥。

或許該說,閱讀本就存在這樣的差異,讀者對文字的理解因人、因書而異,由此會影響速率快慢,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那麼,何以要特別提倡慢讀?

那是因為,我們有時以為懂了,其實並沒有真正懂。

《玩具屋九講》是「王文興慢讀講堂」的第三本書,記錄王文興先生於二○○七年在台大授課時,以凱薩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短篇〈玩具屋〉(The Doll’s House)進行一系列的課堂解說。每一講所涵蓋的文本範圍都不長,針對小說各段落作描物、寫景、人物心理、象徵意涵的精闢解析,於是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字句,透過講者之口便「化腐朽為神奇」。

一些速讀的原則(如不要回看、區塊式接收文字等),經常無形中消弭了文字的可回味性,使讀者只著眼在「當下的意義」,是以慢讀對於好的文學作品是必要的,對於一位用詞精確、字字珠璣的作家亦是必要的。

〈玩具屋〉是英語小說,這也讓慢讀多了另一層裨益:翻譯的精確性。當以往的習慣使我們將our Else在腦中直譯成「我們的艾爾西」時,慢讀告訴我們要勤查字典,於是我們才知道our是英國工人家庭裡對最小孩子的暱稱。英語並非我們的母語,尚且都會犯如此錯誤,何況是閱讀中文?

是以語言的隔閡,有時反而成為深入文意的助力。母語易於閱讀,卻也使讀者經常不求甚解,以為是母語寫成的文章就囫圇吞棗,相反地,對於自己不熟悉的語言則較為亦步亦趨,實事求是。同樣的文章用母語或非母語寫,讀者的閱讀速度會大不相同,而閱讀速度會影響深入理解的程度,因此會造成「比起中文書,閱讀外文書反而較看得出箇中內涵」的錯覺。事實上不是中文書沒內涵,而是閱讀的方式使內涵的光芒黯淡了。因此,慢讀是必須的。

慢讀的精髓自然不僅是「讀得慢」而已,還需有大量的學識作為閱讀中的思考背景。慢讀提供的是「思考空間」,讓讀者們不會因為閱讀的習慣領域壓迫對文字內容的反思,也讓讀者們強迫自己不要「讀完才想」,而是「邊讀邊想」,將思考動作與閱讀交替並行,但思索的材料,本質上仍仰賴讀者自身的學養。

《玩具屋九講》,不僅講如何解讀文本,也講閱讀法、講翻譯,甚至講寫作。或許你沒有慢讀的習慣,但對於一個研究者或創作者而言,這是必要的技能,擁有它之後,將會透過閱讀學到更多。

話雖這麼說,但這本我還是看得很快!(被打XD)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