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諸神水滸──讀《美國眾神》

閱讀時,有從眾神的世界跌回人間,又被推回諸神的黃昏之感。

《美國眾神》的發想相當有意思:在美國這塊廣大的土地,匯聚了從四面八方來的種族,這些人在遷居時,也將信仰的象徵、思想引領至該處。因此,現今的美國擁有古今中外的神祇,然而時至今日,這些神祇卻逐漸在眾人的腦中被遺忘,甚至毀滅,取而代之的,是代表現代科技的信仰,文明社會的「神」。於是作者尼爾‧蓋曼開始透過一個粗壯大男孩「影子」的雙眼,描繪出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諸神之爭──一場新舊、思想與科技的戰役。

角色設定有《水滸傳》的味道,每位神祇、精靈、妖精、巨人……等等不是擁有特異的身形或能力,就是支撐某民族的強大力量,皆大有來頭。有大名鼎鼎如「復活節女神」伊絲特,也有輕描淡寫的不知名矮魔,囿於讀者本身的文化與知識量,想要認識所有提到的神幾近不可能。對我而言,大概只有電玩「太空戰士」的名召喚獸「伊夫利特」,與漫畫《幸運女神》的大姐「烏爾德」登場時,能激起我內心小小的共鳴,啊對了,還有中譯本第421頁的那名中國男子,該不會就是沙悟淨吧?

作者透過一介凡人的眼光,藉其體驗來述說諸神之戰,除了試圖緩和讀者閱讀時的荒謬感(試想若主角也是某神,他眼中的世界是否更為怪誕?),也讓他扮演人與神之間的疆界。此外,主角已死之妻蘿拉的存在,也賦予故事中一個第三世界的個體──幽靈。人、鬼、神三界的個體們,行事標準與生活方式各異,在一部作品將其囊括的寫法,增添不少對比的趣味。

在故事第一部,主角被諸神之父「星期三」拖著到處去串門子,之後落入敵營,逃出後又被某神搭救,如此眾神一個個現身,也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暴風雨前的不安感;第二部卻稍作喘息,將主角安置在湖畔鎮這個人間淨土。本書主角所見幾乎都是神祇,該處是他的旅途中停留最久,也是見過最多「正常人」的地方,雖說星期三仍不時會帶他出任務,但書寫密度已逐漸轉移到主角化名麥可‧安瑟爾的寧靜新生活上了。

此兩部調性如此迥異的場景,乍看之下無多大關聯,僅是將凡人的經歷串連起來,從四處遊歷的公路電影,轉變成恬靜的鄉鎮日常生活罷了。雖說從荒謬轉向現實,主軸的「諸神之戰」卻沒有更大的進展──最多只是星期三拉攏了幾個神。於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性急的讀者會開始躁動:被交代重要任務的人類就此歸隱?眼尖的讀者會開始疑惑:為何區區一個剛出獄的肌肉男,得以承接如此責任?

所幸,第二部結尾開始急轉直下,某人物的死亡啟動了某個開關。情節至此,本書才回歸娛樂小說的本質,在一陣穿越生死的掙扎後,所有真相、陰謀一一出爐。角色的真實身分、主角何以被找上的理由,以及湖畔鎮的幾個秘密在最後全傾洩給讀者。

我想,閱讀本書的心態就像故事中的神祇設定:我開始信仰,隨後卻發現「牠」又與我所信仰的不同;「牠」並非不死,然而當我們在心中逐漸將「牠」遺忘、消滅了,卻又在某發源地與「牠」不期而遇。

一如「故事之神」大多會給我一個滿意的結局,且在日後的某天,我又會遇上一個似曾相識,卻嶄新的「它」。

這本書看了好久~Orz

0 意見:

張貼留言